汪清县汪清第六中学:项目式学习活动课绽放异彩,“四环六步” 模式在实践中深度淬炼
- 汪清县汪清第六中学
- 2025-07-24 15:56
- 阅读 794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汪清县汪清第六中学“核心素养引领下高中项目式学习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课题组深耕课堂,继前期通过研讨课初步构建“启思融创四环六步课堂模式”后,本学期以系列活动课为载体,让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升级,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入鲜活动力。
回溯课题推进历程,课题组始终以“实践出真知”为准则。前期,8位课题组成员率先开设研讨课,在“项目启动-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的“四环”框架下大胆尝试,却也暴露出课堂环节衔接生硬、学生参与度不均等问题。为此,课题组精准施策,在教学设计中增设“项目任务”栏,10位教师再开展示课,逐步梳理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方案规划-任务驱动-成果分享-总结反思”的“六步”流程,让项目式学习的脉络愈发清晰。
为让“四环六步”模式从理论框架走向生动实践,本学期课题组聚焦活动课开展,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设计沉浸式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探中悟”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升:
英语课堂上,王影老师带领学生开启“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项目。其中,二年四班学生演绎的《荆轲刺秦王》,从剧本翻译、角色揣摩到台词打磨,学生全程主导,不仅提升了英语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与准确性,更在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演出当天,学生们以饱满的情绪、流利的英文,将荆轲的英勇无畏与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语言实践中厚植了文化自信。
数学学科的“灯笼设计与制作”项目堪称跨学科融合的典范。姜之宇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计算灯笼骨架的对称结构比例,再结合美术课习得的色彩搭配技巧,在宣纸、竹篾等材料上勾勒传统纹样。最终呈现的灯笼中,有的融入了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感,有的暗藏数学公式的创意编码,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触手可及的艺术作品。
物理实验室里,“水火箭发射”项目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初乐香与崔凯老师指导学生从原理探究入手,分析反冲力与水火箭射程的关系。学生们反复调整瓶身容量、注水比例和尾翼角度,在一次次试射中记录数据、总结经验。当某小组的水火箭以完美弧线冲破云层,落地时引发全场欢呼——这不仅是对物理原理的成功运用,更是学生们在“失败-调整-再尝试”中培养的科学探究精神与抗挫折能力的生动写照。
历史学科的“我的家乡调研展示”项目让学生走出教室,成为家乡文化的“探寻者”与“讲述者”。学生们分组走访汪清县的老街区、档案馆,采访社区老人,收集到泛黄的老照片、手写的生产日志等珍贵资料。在展示课上,他们通过数据图表呈现家乡产业结构的变迁,用情景剧再现当年的生产场景,让历史课本上的“地方发展”章节变得可触可感。
政治学科聚焦社会热点,围绕“未成年人犯罪惩戒”主题组织激烈辩论。学生们分组查阅《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条款,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观点,在攻防辩论中明晰法律边界,深化对“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法治”的理解,提升了法治意识与思辨能力。
化学课堂的“暖宝宝的奥秘探究”项目则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们拆解不同品牌的暖宝宝,通过对比实验分析铁粉、活性炭、食盐等成分的作用机理,还设计了“不同环境温度对暖宝宝发热时长影响”的探究方案。当他们用pH试纸检测反应后的溶液酸碱度,用温度计记录温度变化曲线时,化学学科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已悄然扎根。
系列活动课的开展,让“四环六步”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创设情境”不再是简单的导入,而是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生活场景;“任务驱动”也不再是机械的指令,而是分解为可操作、有挑战的阶梯式目标。
课题负责人初乐香老师表示,活动课的实践验证了项目式学习的强大生命力。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聚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各学科知识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深度融合,推动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见效。
作者:姜之宇
摄影:姜之宇
初审:修志军
复审:芦艳伟
终审:邰振鹏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