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三小:《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汪清三小
- 2024-09-29 09:45
- 阅读 37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2.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三、教学难点
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过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理清了课文大致的内容并分了版块,这节课我们细品文本。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1-4段)
1.默读感知。用书上的句子概括你对小女孩的印象,并找出证据。
2.指名读,他生体会小女孩艰难的处境。
3.教师师质疑:用书上的句子概括你对小女孩的印象,并找出依据。
预设: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应该能够找到第3自然段的“可怜的小女孩”。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能说出至少一点即可。
(二)学习第二部分(5-9段)
引导质疑:
1.默读第5自然段,小女孩坐在墙角做了件什么事?她看到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个景象?自学,讨论,填表。
预设:她坐在墙角擦燃了火柴,于是就看到了一个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她渴望温暖。板书:(现实:寒冷。 幻象:火炉。 渴望:温暖)
2.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
布置任务:
同桌讨论:小女孩又擦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象?(课后第二题)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总结表格。
教师质疑:从第一次擦燃火柴到第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预设1:第一次,小女孩“终于抽出”是犹豫了好久才抽出一根的,最后一次,是“赶紧擦着”很迫切,毫不犹豫。
预设2:前四次小女孩都只擦燃一根,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
教师追问: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学生们讨论回答。
相机板书:现实:饥饿。幻象:烤鹅。渴望:食物
现实:一年的最后一夜。幻象:圣诞手。渴望:欢乐
现实:挨打受骂。幻象:奶奶。渴望:关爱
现实:受欺压。幻象:跟随奶奶飞往幸福国度。
渴望:幸福
(三)学习第三部分(10、11段)
布置任务:小组内讨论。教师总结引导。
思考:小女孩为什么死后带着微笑?最后一段中两个“幸福”是什么意思?
预设1:小女孩在临死前的渴望满足了,自己没有后悔的,所以面带微笑。
预设2:幸福是因为所有的渴望在幻象中都有了,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教师小结:小女孩的生活多么悲惨啊,多么令人同情啊。这样的生活不是只有她自己,在那个贫苦人民受欺压的黑暗时代,人民时时刻刻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作者才要揭露和批判这个黑暗世界,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之心。板书:(现实黑暗 向往幸福)
三、交流总结
教师过渡: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就在这个小女孩冻死街头这里结束了,多么凄惨的故事啊,在这个故事里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和大家交流一下吧。(课后三题)
教师追问: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小女孩说?
四、归纳主旨,升华感情
教师引导:先整体回忆整篇课文内容,再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说一说故事的中心。
五、阅读拓展
教师引导:安徒生因为本人生活在一个贫困的修鞋匠的家庭,童年生活困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讨生活,受了许多折辱。但他的作品都是表现真善美的。尤其适合小朋友阅读。
六、板书设计
8 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 幻象 渴望
寒冷 火炉 温暖
饥饿 烤鹅 食物 现实黑暗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年的最后一夜 圣诞树 欢乐 向往幸福
挨打受骂 奶奶 关爱
受欺压 跟随奶奶飞 幸福
往幸福国度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