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教育 三个课堂资源

汪清三中:《和朋友在一起》 教学设计

  • 汪清三中
  • 2022-11-04 16:19
  • 阅读 451
分享到:

教 学 设 计

课题

和朋友在一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和“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内容标准是:“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引导学生正视朋友圈发生的变化,及时梳理自己的朋友圈,体会友谊带来的重要作用并学会正确交友。

学情分析

      青少年时期,学生逐步离开父母的怀抱,更多地寻求同龄人的认同,从同龄人的眼睛里寻找自己,与同龄人密切交往、建立真挚的友情成为迫切的内心需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和他人对友谊的渴望,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交往动机和交往行为,从而促进彼此的关系。

目标确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感受到并接纳自己和他人对友谊的渴望,感受友谊的力量和美好。

能力目标:能察觉、反思自己的人际状况,觉察自己对友谊的期待,培养自我觉察、反思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自己的交友状况。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友谊的力量。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交友。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古诗《赠汪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        1.展示古诗词《赠汪伦》        2.设置讨论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在生活中你有朋友么?(3)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会正确交友呢?        3.分析问题,教师概括归纳学生活动    1.齐读古诗    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根据教师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古诗词材料的形式,让学生齐读,感受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友谊的氛围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友谊力量,理论联系实际,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环节二:教学过程情境一:探究材料,升入初中后发生的不同情况的事情时最想和谁分享。情境二:探究材料,自己的朋友在不同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完成表格。情境三:以朋友圈大和小为话题开展辩论比赛,得出朋友圈的变化。 教师活动1.展示图片、文字等2.探讨、思考问题:(1)当发生以下几种情况的事情时,你最想和谁分享?(2)你的朋友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在不同时间段有什么特点?(3)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3.探讨分析及归纳学生活动1.观看图片、图表、文字等2.辩论话题,回答问题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材料探究和辩论比赛,在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辩论比赛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不仅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产生厌学的态度,而且可以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结合材料进行辩论比赛,最后共同概括出朋友圈的变化有大有小,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在发展自己的朋友圈,无论那种变化,都需要我们及时地对自己的朋友圈进行梳理,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 环节三:教学过程情境一:播放视频《少年说》中男孩向朋友表达感谢的片段。情境二:探究材料并完成P39你的“朋友影响力”表格。情境三:展示图片对比益友和损友的不同态度。情境四:材料出示古人孔子告知后人如何交友的经典语句。 教师活动1.  播放视频材料,思考:视频中的男孩在干什么?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2.探究材料,思考:自己的哪个朋友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完成“朋友影响力”图表内容。3.对比图片了解益友和损友的不同表现,翻译古人经典语句,得出益友的标准。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思考问题。2.完成图表,思考问题。3.对比图片,思考问题,归纳总结。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及材料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对比益友和损友的不同图片,知道益友和损友的区别,感受不同朋友对自己的不同影响,最后借用古人孔子告诉我们如何交友的经典语句进行文化渗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交友,广交真诚友善的朋友,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6.练习与拓展学习设计

请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以教材为蓝本,将多媒体工具与实际教学相合,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给学生视觉冲击,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朋友圈的变化,感受友谊的力量,学会正确交友。

8.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说,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回答上问题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运用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益友和损友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方面对自己产生不同影响,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

9.学习评价设计

    在设置讨论环节时,应结合学生答题情况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如加分等

 


上一篇:汪清三中:《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下一篇: 汪清三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