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教育 三个课堂资源

汪清三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 汪清三中
  • 2022-11-04 16:08
  • 阅读 351
分享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汪清三中 贺力

【课时目标】

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读深,厘清驳论之道

过渡语: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1.寻敌论论据,读出嘲讽之味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请大家朗读第1段,结合相关词句说明。

课件出示:

两年以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着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同学们一定注意到第一段有一个高频词“事实”,这些事实是怎么回事?

预设:了解事实的相关历史资料。

(3)请将“我们”换成“他们”,再模仿鲁迅先生的口吻转述第1段,并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预设:嘲讽、戏谑的语气语调,这样更能凸显鲁迅语言的尖锐犀利,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总”,国民党反动政府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民党反动政府还在夸耀地大物博,真是可悲啊!

“只”,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沉迷于“求神拜佛”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把国民党反动*无能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辩敌论本质,读出讽刺之味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敌论点,鲁迅先生持批判态度,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对方观点的?

预设:

(1)他们失掉的是他信力。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而国民党反动政府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所以说他们失掉的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

(2)发展自欺力:一味地求神拜佛,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他信力”“自欺力”与“自信力”,一字之差,属于仿拟,把国民党反动政府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辛辣讽刺。

资料助读4:驳论证

课件出示:

驳论证,是对文章的论证方式进行反驳。针对举例论证,可以是找出例子与事实、情理不符的部分;针对排比论证,可以指出排比中不合理的部分;针对道理论证,可以采用哲学知识指出其错误的方法进行反驳。

资料助读5:仿拟

课件出示:

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按照已有的词语或格式,临时仿造出类似的词语或格式的一种修辞方式。根据仿照的对象,仿拟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

【设计意图】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初学议论文最核心的要求,而驳论文驳与立相结合的写法,学生更是难以辨识。故采取先驳后立,先观点再材料的学习方式,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便于学生掌握驳论文的基本结构。同时,本文风格与演讲词相近,故以说读方式体会鲁迅先生之情之意。

二、读透,理解立论之法

1.寻找论据,读出溢美之情

(1)读第6、7段,找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的依据。

预设:

古: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2)指导读,读出鲁迅之情。

省略号,说明中国有自信力的人举不胜举。“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一字一词地重读。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也表达一种赞美之情。

用反问句强力抨击敌方。“前仆后继的战斗”,表达一种赞美之情。

“不过”“总在”“不能”,揭示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愤怒之情。

2.明确结论,读出愤慨之情

(1)读第8、9段,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失掉了自信力呢?

预设: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指导读,读出愤慨。

“说中国人……那简直是诬蔑”,注意“那”停顿一下,重读“简直”。

【设计意图】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承接“驳”学习“立”,学生易于接受生成“立论”之法,习得“驳论”的基本方式,为学写驳论文打下基础。

四、读悟,传承中国脊梁精神

鲁迅先生为中华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中国的脊梁颂”,请大家品读下面文字,感悟、传承中国脊梁精神。

课件出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中国的脊梁”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并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思考。

预设:

本质:“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中华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思考:“中国”的“脊梁”的精神,就是国家精神、国魂。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国魂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也绝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而千千万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

资料助读3:关于“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几种人的理解。

课件出示:

文中所论及的“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难险,奋斗不息的人。“拼命硬干的人”,当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确切含义,指的是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这一词语的出处,见《汉书·蒯通传》:“西乡(向)为百姓请命。”“舍身求法”的“法”,这里可以做“标准、规范”解。又,“法”在世界各国语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直”“正义”等含义,所以,“舍身求法”可以解作: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性命,类似“舍生取义”,而“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它在本质上属于儒家思想。

(选自安永兴《民族脊梁的颂歌——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删改)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并且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优秀群体。试结合你的成长和阅读经历,根据提示语,补续下面两段话,构成排比段。

“中国脊梁”让人想到邓稼先:他默默无闻,为了国家埋头苦干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脊梁”让人想到岳飞:他计个人得失,精忠报国,拼命硬干是中国的脊梁;“中国脊梁”让人想到:                                      

“中国脊梁”让人想到:                                      

预设:

中国精神在哪里?在平民英雄的英勇无畏里!这是保安李国武生命的最后一秒,他高高举起双手,下一秒,他跟坠楼的女子,一起倒在了血泊之中!中国精神在哪里?在平凡人的真善美里!一名司机为骑车行夜路回家的孩子亮着车灯照路20分钟,直到孩子的前方出现了灯光。让司机意外的是,孩子突然下车,深深弯腰鞠躬!

【设计意图】立德树人是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精神成长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鉴赏语句,积累“中国的脊梁”式人物,有利于学生积淀精神营养,获得精神成长。

结束语:生于华夏,我无比光荣。因为这片山河,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希望的光辉,如同明天的旭日让人追随着、信仰着。但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曾在黑暗与硝烟中度过数个年头,那是一幕幕血的记忆:先辈奋战驱赶外敌,经历同胞间的互相残杀,用血与白骨堆砌安宁,以生命换取祖国的大好江山。希望大家把“中国的脊梁”精神安放内心,把“中国的脊梁”的精神传承视为使命!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板书设计】

5.png


上一篇:汪清三中:《和朋友在一起》 教学设计 下一篇: 汪清三中:《14.1.4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教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