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三小:《综合与实践 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设计
- 汪清三小
- 2024-12-05 09:37
- 阅读 4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估计以及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选择合适的实物来描述其他实物的长度,能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对实际事物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合适的测量方法,并能借助实物来描述其他实物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揭示课题
1.回顾长度单位。
师: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用手势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师:你知道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吗?(约10厘米)一步有多长呢?(约40厘米)
师追问: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
2.揭示活动主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吧。(板书课题:量一量,比一比)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全班交流,认识测量方法。
师:请向你所在小组的同伴们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认识学生尺、软尺、米尺、卷尺。
2.观察教科书P88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
师:图中的同学们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3.以测量肩宽为例,体验测量的方法。
(1)提出测量要求: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好测量结果。
(2)学生先估一估,再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让学生说说选用的什么测量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4)数据记录:指导学生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合理记录数据。(30厘米)
板书:肩宽大约30厘米
4.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开展测量活动,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身高、课桌高等。测量前,教师可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等。活动时,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2)汇报测量结果并板书。
重点讨论身高和两臂展开的长度比1米长一些时怎么记录。
5.变换形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物体的实际长度。
(2)用手比:学生比划测量物体的长度。
(3)比长短:如课桌的高度要比肩宽长一些,身高比课桌要高得多等。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师:你对这辆客车的长有什么感觉?(很长)
师:如果将它与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比家养的小金鱼长很多)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学生上台张开双臂比画。
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不是)为什么?
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让5名学生手拉手,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方式描述的价值。
师:看看5名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你对这条鳄鱼的长度有什么感觉?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鳄鱼到底有多长吗?
师: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师:如果请同学们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呢?
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如果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进行调整。
师:看来,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大约是6米。也就是说你们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大约是6米。
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2.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师:利用我们刚才描述事物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教科书P89表格中任意一种动物的身高或身长。可以先估一估,再实际比一比、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升华经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们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活动。请以数学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